您的当前位置:上海公务员考试网 >> 时政要闻 >> 每日练习

2017年上海公务员考试每日练习:文章阅读(4)

发布:2016-04-22    来源:上海公务员考试网 字号: | | 我要提问我要提问
   ①科学进步的简单模式是提出理论,并从中推导出假设,然后假设接受各种技术或方法的检验。如果假设通过了检验,该理论就得到了某种程度的确证如果假设被实验证伪,这个理论就得做出某种程度的改变,或者被一个新理论所取代。
  
  ②科学中有很多理论已经被充分证实并被确认过无数次,它们被称为“公理”。我们不大可能在某一天发现,血液不是循环的,或者地球并没有在环日轨道上。
  
  ③这些       的事实并不是我们一直在讨论的假说,它们也不是科学家们的兴趣关注点,因为它们已经是确定无疑的。科学家只对已有知识范围之外的问题感兴趣。
  
  ④科学家们总是更强调未知的事情而非已知事物。为了推进知识的进步,科学家们必须一直身处已知的前沿。当然,这里是很多事情都不确定的地方,但科学进步正是通过这个过程来实现的,即试图在已知的前沿减少不确定性。
  
  ⑤同样需要强调的是,当科学家通过观察法证伪一个理论或用一个新理论代替旧理论的时候,并不意味着他们要将先前用以建立旧理论的事实全都扔到一边。
  
  ⑥相反,新理论应该能够解释所有旧理论能解释的事实,还能够解释旧理论不能解释的事实。
  
  ⑦科普作家在一篇题为《错误的相对性》的文章中谈到我们对地球形状的理解是如何完善的。
  
  ⑧他首先提醒我们,不要以为“地球是平的”这一古老信念是愚蠢的,在平原上(大部分人类文明都发源于平原),地球看上去相当平坦。应该试着对不同的理论进行定量的比较,看结果会告诉我们什么。 ⑨“地平理论”说每公里的曲率为0。现在我们都知道,这种理论是错误的。但从某种意义上说,它又很接近真理。
  
  ⑩亚里士多德之后的一个世纪,古希腊一位哲学家埃拉托塞尼斯指出,太阳在不同纬度上投射不同长度的影子。根据影子长度不同,他计算出地球的周长为2.5万英里,那么这个球体曲率是0.000126度/英里。这个数值非常接近0。
  
  这从0到0.000126的差别解释了为何我们用了如此长的时间,才放弃“地球是平的”这一观念,并转而相信地球是球状的。
  
  1.1.
  
  根据文意,判断一个新理论能否成立关键要看(  )。
  
  A.其能否减少相关问题的不确定性
  
  B.其能否证实某些未知事物的属性
  
  C.其能否解决已有知识范围之外的问题
  
  D.其提出的假设能否通过实验的检验
  
  1.2.
  
  填入文中画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千真万确
  
  B.不言而喻
  
  C.众所周知
  
  D.言之有理
  
  1.3.
  
  “公理”引不起科学家的兴趣,因为(  )。
  
  A.它们已被充分证实过了
  
  B.它们已被一般人所掌握
  
  C.它们不能推动科学进步
  
  D.它们不是科学前沿问题
  
  1.4.
  
  文章提到证明地球为球形的过程,意在强调(  )。
  
  A.有时需要经过一个世纪的等待才能修正旧理论
  
  B.“地球是平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很接近真理
  
  C.失之毫厘的数据可能带来大为不同的结论
  
  D.新理论应该能够解释旧理论能够解释的事实
  
  1.5.
  
  下列对这篇文章层次的划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
  
  A.①—③/④—⑥/⑦—⑩
  
  B.①/②—④/⑤—⑥/⑦—⑩
  
  C.①—②/③—⑤/⑥—⑩
  
  D.①—④/⑤—⑥/⑦—⑨/⑩
  
  21世纪,富人与穷人的健康问题将空前紧密地交织在一起,疾病的全球化意味着人们健康的相互依存。世界卫生组织发表的《消除卫生发展的障碍》报告指出,病毒和细菌严重地威胁着各国的稳定和经济发展。目前,在全球的死亡青年和儿童中,半数以上是罹患①了诸如艾滋病、疟疾、肺结核、麻疹、腹泄②和肺炎等传染病。仅1998年一年,这些疾病在全世界就夺去了1100万人的生命。以艾滋病为例,自1981年在美国发现首例艾滋病以来,艾滋病病毒在全球以惊人的速度蔓沿③,逐渐(  )成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全球性问题。目前,在所有国家和地区都能发现艾滋病病毒的感染者,一些国家的成年艾滋病患者已超过其总人口的1%。据不完全统计,截止④2000年底,全世界有2200多万人死于艾滋病,3610万人正忍受艾滋病的折磨,艾滋病毒已跨越国界,任何希望把艾滋病挡在国门之外的想法都是不切实际的。此外,全球气候变暖也利于某些疾病的传播。曾经(a)只限制(b)在世界(c)某些地区发作的登革热和疟疾现(d)正在向新的地区扩散。因为在过去15年中,北部许多地区变得更加潮湿和温暖,使蚊子得以在更大的范围内滋生,疟疾的发病率明显上升。随着地球气候的变化,许多疾病的全球化将成为日益严重的现实问题。
  
  2.1.
  
  ①②③④没有错别字的一词是(  )。
  
  A.罹患
  
  B.腹泄
  
  C.蔓沿
  
  D.截止
  
  2.2.
  
  文中(  )处恰当的措辞是(  )。
  
  A.演变
  
  B.演进
  
  C.演绎
  
  D.演化
  
  2.3.
  
  文中abcd四个词中不可删的是(  )。
  
  A.曾经
  
  B.限制
  
  C.世界
  
  D.现
  
  2.4.
  
  文中划线句子的意思是(  )。
  
  A.艾滋病的传播是无情的,其扩散趋势是不可阻挡的
  
  B.在无情的艾滋病世界中,是没有我们和他们之分的
  
  C.艾滋病是危害人类健康的杀手,是目前最危险的敌人
  
  D.各国目前面临的共同问题是如何阻挡艾滋病的传播
  
  2.5.
  
  本文支持的观点是(  )。
  
  A.艾滋病、疟疾、肺结核等传染病是当今人类面临的主要杀手
  
  B.地球气候的变化使传染病的扩散成为日益严重的现实问题
  
  C.疾病的全球化使得不同国家、不同阶层人们的健康紧密相关
  
  D.病毒和细菌严重地威胁着发展中国家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我们将“衰老”       为:机体的各个“组件”,特别是DNA,某些特殊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脂质(脂肪)所受到的随机损伤的大量累积,这一累积在生命初期就已经开始,并最终达到机体自我修复的极限。这种伤害会逐渐削弱细胞、组织、器官和系统的效能,使机体更易患病,且呈现出衰老的特征,比如肌肉损失、骨质疏松、反应迟缓、听力和视力降低等。
  
  这些累积损伤有不同的来源,其中甚至还包括我们生存所必须的将食物转化为可被我们使用的能量的过程。在线粒体(将糖转化为能量的细胞器)工作的时候,它们会同时制造出具有破坏性的氧化分子——自由基。这种活性分子所造成的大多数损伤都能得到修复,但是不乏漏网之鱼。生物学家怀疑,正是这些自由基的氧化侵蚀最终造成了线粒体的永久性损伤,让细胞不能继续保持诸多分子的结合,而这是维持机体正常工作的重要因素。除此之外,自由基也可能会对细胞的其他部分造成直接破坏。
  
  固然衰老让我们更易患上心脏病、阿兹海默氏症、中风或癌症之类的疾病,但这些和衰老有关的疾病只是叠加于衰老之上的不幸事件,而并非等同于“衰老”本身。所以,即使科学能够消灭当今老人的头号杀手,衰老依旧会发生,它迟早也会让别的疾病有隙可乘。另外,衰老也会让我们的某个关键部位(比如说心血管系统)最终面临灾难性的衰竭。现在,人类比他们的祖先在过去任何时期都要活得更久,有些国家男女平均寿命分别是75岁和80岁,而过去他们祖先的平均寿命只有25岁。这一切都是因为人类的智慧和创造给我们带来了卫生系统以及疫苗、抗生素等等,成功地消除了造成很多人早夭的因素,比如感染和寄生虫病。但“衰老”本身并非是一个按照既定的详细时间表严格执行的基因“程序”。演化没有给予我们任何专门用于激发机体衰竭的基因,让我们能够调控它,从而控制我们的寿命。毫无疑问,一些基因确实影响了我们的衰老过程,但是这种影响是间接的,是在生长、发育和维持健康和活力的过程中无心产生的副产品。我们并没有控制衰老和死亡的基因程序,这意味着我们无法像治愈疾病一样治愈衰老。
  
  3.1.
  
  填入文中划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概括
  
  B.定义
  
  C.限定
  
  D.规定
  
  3.2.
  
  下列说法中与文意不符的是(  )。
  
  A.人体患病说明机体已有衰老的特征
  
  B.人的机体具有自我修复随机损伤的功能
  
  C.人体累积的损伤达到机体自我修复的极限后会导致衰老
  
  D.人的机体所受的随机损伤累积从生命初期就已经开始
  
  3.3.
  
  下列对“自由基”的描述不准确的一项是(  )。
  
  A.造成的损伤均是永久性的
  
  B.人人体内都具有
  
  C.是具有破坏性的氧化分子
  
  D.在将糖转化为能量的过程当中产生
  
  3.4.
  
  作者认为现代人比古人活得更久的根本原因在于(  )。
  
  A.现代人比古人更有智慧,更有创造力
  
  B.卫生系统以及疫苗、抗生素等等的出现
  
  C.很多老年性疾病找到了治疗的方法
  
  D.感染和寄生虫病已无法威胁人类
  
  3.5.
  
  下列概括全文大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人类基因与衰老的关系
  
  B.衰老如何夺走人的生命
  
  C.造成衰老的几种主要原因
  
  D.衰老是无法控制和改变的
  
  阅读以下文字,完成各题。
  
  中国传统审美文化是与它的社会形态相一致的。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农业国度,就决定了它的文化精神重视天人合一与人人相合,礼乐便是这个系统的体现。礼不仅包含宗教仪式,而且包括各种典章制度;乐则是调和礼制内人与人之间的思想感情。美善结合,以善统美,这是中国审美文化的基本特征。尽管后来的儒家把善的内容界定为封建仁义道德,反过来又束缚了文艺的发展。这一点鲁迅在辛亥革命时期写就的《摩罗诗力说》曾予以全面的批判与审理,但是强调美善一体,审美与文艺必须有特定的社会伦理内容,却是有其合理价值的。对于我们这样一个汪洋大海般的小农社会国家来说,审美文化如果不能成为国民精神的火花与前导,而只是某种娱乐工具,就会在现实上造成失误。摒弃理性,提倡感性主义只会导向低级的官能主义,如今“过一把瘾就死”,“潇洒走一回”,这些社会话语隐喻了人们及时行乐、醉生梦死的心态,地摊文化便是这种心态的审美幻化,严肃文艺的[a]在这种文化氛围中也就势所难免了。
  
  传统审美文化提倡美善合一的同时,还提出“反(返)情以和其志”的思想,即提倡将情感升华到高尚的道德境遇。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他十分重视用艺术的形象教育使人们确定道德规范,最后在审美与意识中获得人生的快乐。在物欲横流的时代,审美文化的主要职责不在满足人们的宣泄感官的消遣娱乐作用上,而在引导人们超越自身的感性存在,上升到自由的人生境界。文艺有责任而且完全可以净化人们的灵魂,培养良好的国民素质。当然节情以理,并不是返回封建主义产物上去。这里的“礼”和“志”,其内涵是新型的道德标准。其次,“理”还应该包含作品本身的内在逻辑。尊重作品本身的辩证法,而不是人为地扭曲作品,使作品成为某种抽象理性与道德的符号。传统审美文化价值的确立首先应该站在今天的高度去审视。这一点是基本的原则。
  
  4.1.
  
  鲁迅在《摩罗诗力说》中曾予以全面批判的对象是( )。
  
  A.中国传统审美文化
  
  B.天人合一的思想
  
  C.把善的内容界定为封建仁义道德
  
  D.将审美和伦理混为一谈
  
  4.2.
  
  站在今天的高度去审视传统审美文化价值,下列选项中哪一项不属于本文给我们的有益启示?( )
  
  A.文艺应净化人们的灵魂,培养良好的国民素质
  
  B.文艺应做到思想内容和艺术技巧的统一
  
  C.文艺应该成为国民精神的火花与前导
  
  D.文艺应真实地反映本时代人们的心态
  
  4.3.
  
  下列选项中对于文章第2段提到的“节情以理”的“理”理解正确的是( )。
  
  A.封建的仁义道德思想
  
  B.良好的现代国民素质
  
  C.抽象的理性与道德符号
  
  D.具有时代性的道德标准
  
  4.4.
  
  根据文中所述,中国传统审美文化的精髓是什么?( )
  
  A.天人合一与人人相合
  
  B.善美一体,以善统美
  
  C.“反(返)情以和其志”
  
  D.“立于礼,成于乐”
  
  4.5.
  
  下面说法中不符合本文观点的是( )。
  
  A.中国传统审美文化从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结合上欣赏和评价文艺作品,并且把思想内容方面的要求放在统领的地位
  
  B.中国传统审美文化主张通过艺术形象陶冶人的性情,使人的思想感情逐渐升华到高尚的境界
  
  C.中国传统审美文化用封建礼乐的要求欣赏评价文艺作品,从而否定了文艺作品的教育意义
  
  D.如果摒弃社会伦理内容,审美文化不能成为国民精神的正确前导,就会造成中国审美文化传统的断裂
  
  4.6.
  
  文中[a]处应填入的词语是( )。
  
  A.衰颓
  
  B.兴旺
  
  C.没落
  
  D.消亡
  
  关于“韦编三绝”
  
  “韦编三绝”是说孔子读《易》次数之多,竟把编联简册的编绳翻断了多次。此语最早见于《史记·孔子世家》。
  
  对“韦编”的“韦”如何理解?新版《辞海》的解释是:“韦,熟牛皮。古代用竹简写书,用皮绳编缀,故曰韦编。”这种说法其实是错误的。其一,现代的形声字古代常常写作假借字,汉代文献中此例不胜枚举。汉代许慎《说文》有“经,织从丝也”。许慎所用的“从”,即今之形声字“纵”字的假借字。我们既知“纵”字在汉代实写作“从”,那么我们把汉人(司马迁)写的“韦编”读作“纬编”是合乎汉人用字常理的。纬编即编联简册的纬绳。因为古人常把纵横称作经纬,所以《说文》又称“纬,织横丝也”。简书的竹简是纵向排列的,犹如织布帛的经线,编联简册的组绳则是横向编联的,犹如织布帛的纬线。据此,把横向编联简册的组绳称作“纬绳”、“编纬”是理所当然的。其二,古代简书并不一定是用皮绳编缀的。陈梦家在《汉简缀述》中写道:“所用以编简札为册者,多为丝纶。有时写作‘编’。”荀勖《穆天子传》记“燕郡魏冢所出‘皆竹简素丝编’,《南齐书·文惠太子传》记襄阳古冢所出《考工记》‘竹简书,青丝编……’居延出土汉简册”,则用麻绳。”毫无疑问,所谓“素丝编”“青丝编”都是指的丝绳。出土简册,则木简仅见用麻绳。除了“韦编三绝”的“韦”被译为皮绳外,尚不见任何关于用皮绳编联简册的记载和实物。
  
  5.1.
  
  作者认为《辞海》对“韦编三绝”的“韦”字解释有误,不能支持这一观点的依据是(  )。
  
  A.孔子读《易》,竟然多次翻断了简册的编绳
  
  B.把横向编联简册的组绳称作“纬绳”、“纬编”是理所当然的
  
  C.既然“纵”字在汉代实写作“从”,那么把“韦编”写作“纬编”是合理的
  
  D.因为古人常把纵横称作经纬,所以纬(韦)编即编联简册的纬绳
  
  5.2.
  
  下列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目前尚未见到关于用皮绳编联简册的记载和实物,因此“韦编三绝”的“韦”被译为皮绳可能是错误的
  
  B.只有“韦编三绝”的“韦”是皮做的绳子,其余编联简册用的“韦”都是“素丝编”和“青丝编”
  
  C.历史上未见到任何关于用皮绳编联简册的记载和实物,因此“韦编三绝”的“韦”被译为皮绳是错误的
  
  D.“韦编三绝”的“韦”被译为皮绳,只见于史书的记载,而尚未见过用皮绳编联简册的实物
  
  5.3.
  
  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韦”不作“熟牛皮”讲的一个原因是“韦”应是“经纬”的“纬”的假借字
  
  B.作者除了援引陈梦家在《汉简缀述》中的论述外,还考证了我国古代有关编联简册的记载和实物
  
  C.我国已出土的古代的竹简都是用“素丝编”或“青丝编”编联的,而编联简册则用麻绳
  
  D.简书的竹简是横排的,像织布的经线,编联简册的绳子是纵向的,像织布的纬线,所以把它称作“纬绳”或“纬编”
  
  5.4.
  
  根据原文所给的信息,以下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读《易》次数之多,竟把编联简册的编绳翻断了多次。”《易》,指的是《周易》,春秋时期即已传世
  
  B.“我们把汉人写的‘韦编’读作‘纬编’是合乎汉人的用字常理的”句中的“汉人”指的是汉族人,因为当时少数民族还没有使用简册
  
  C.本文作者对“韦”字做出了新的解释,但这并没有改变成语“韦编三绝”的含义
  
  D.汉字是一种表意文字。人们借助于汉字表意的特性,在文献考证中,常能有新的发现
  
  5.5.
  
  根据原文所给的信息,关于这篇短文,作者的意图主要是(  )。
  
  A.考证“韦编三绝”的真实性
  
  B.作者撰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为了说明“韦”是汉代“纬”的假借字
  
  C.对如何理解“韦编”的“韦”,新版《辞海》的解释是错误的
  
  D.考证“我国古代的竹简都是用“素丝编”或“青丝编”编联的,而编联木简则用麻绳

 
答案与解析

  1.1.答案: D
  
  解析:
  
  此题为细节判断题。
  
  由第一段“如果假设通过了检验,该理论就得到了某种程度的确证……”可知D项正确。
  
  A项的“减少相关问题的不确定性”是实现科学进步的一个环节。B项“证明未知事物的属性”在文章中没有提及。C项,“解决已有知识范围之外的问题”是科学家的兴趣关注点,并不能判断新理论是否成立。
  
  故正确答案为D。
  
  1.2.答案: C
  
  解析:
  
  此题考查成语填空。
  
  根据前后文,这里应该填入与“已经被充分证实并被确认过无数次”相近意思的词语,表达这一事实大家普遍知道,不会轻易改变的意思。只有“众所周知”最符合要求。
  
  A项“千真万确”侧重真实性,与“事实”语意重复。B项“不言而喻”形容事理极其显明,无须解释。D项“言之有理”指说的话有道理。都不能与“事实”搭配。
  
  故正确答案为C。
  
  1.3.答案: A
  
  解析:
  
  此题为细节判断题。
  
  由第③段“它们不是科学家们的兴趣关注点,因为它们已经是确定无疑的”可知“公理”引不起科学家的兴趣,是因为它们已被充分证实过了。
  
  故正确答案为A。
  
  1.4.答案: D
  
  解析:
  
  此题为隐含主旨题。
  
  从行文脉络来看,文章证明地球为球形的过程是对第⑤⑥段的例证。这两段主要是说“新理论要能解释所有旧理论能解释和不能解释的事实”,显然“地平理论”是旧理论。因此这一过程就是为了说明新理论能够解释旧理论能够解释的事实,B项符合要求。
  
  A项的“一个世纪”是对第⑩段内容的错误理解。B项强调旧理论,不是作者想要表达的主旨。C项侧重强调小数据带来的大不同,与主旨无关。
  
  故正确答案为D。
  
  1.5.答案: B
  
  解析:
  
  此题考查对文章结构的理解。
  
  从文章的表达手法上可以将文段分为两大部分,其中第①—⑥段是第一部分,表达手法是讲道理。第⑦—⑩段属于摆事实。第一部分的内容又可分为三小部分。结构为“总—分—分”,第①段是总,是讲理论是如何提出并得以验证,第②—④段讲科学家如何发现新的理论,第⑤⑥段则是进一步讲如何证伪新理论或以一个新理论代替旧理论。
  
  故正确答案为B。
  
  2.1.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错别字的辨析。
  
  “腹泄”应为腹泻,“蔓沿”应为蔓延,“截止”应为截至。A项没有错别字,故正确答案为A。
  
  2.2.答案: A
  
  解析:
  
  本题属于逻辑填空题。
  
  定位原文,可知空格所在的句子主要是说艾滋病逐渐发展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全球性问题。选项中,A项“演变”意为变化发展,符合语境。
  
  “演进”指逐渐的进化;“演绎”指从前提必然地得出结论的推理;“演化”指生态的群落或自然群落的逐渐进化。B、C、D三项均与语境不符,予以排除。故正确答案为A。
  
  2.3.答案: A
  
  解析:
  
  此题考查词语辨析。由提问可知,词语可删表明删除该词语后,句子不会改变原意。选项中,“只”和“限制”是同义词,“现”和“正”是同义词,“世界某地区”中的“世界”范围过大,无实际价值,因此B、C、D可删除,不会改变句子的意思。但A项“曾经”不可删,它表明过去和现在的一个对比,删除之后会改变句意。
  
  故正确答案为A。
  
  2.4.答案: A
  
  解析:
  
  本题属于语句理解题。
  
  文章首先指出疾病全球化意味着人们健康的相互依存,接下来以艾滋病为例,点明艾滋病逐渐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全球性问题。划线句子主要是强调艾滋病的全球化扩散趋势是难以阻挡的。A项对该句的理解最为全面。
  
  B、C项均未提及艾滋病扩散的问题,因此排除;D项强调的重点是各国共同面临的问题,偏离文意。故正确答案为A。
  
  2.5.答案: C
  
  解析:
  
  本题属于表面主旨题。
  
  文章第一句话就表明了全文主旨,即“21世纪,富人与穷人的健康问题将空前紧密地交织在一起,疾病的全球化意味着人们健康的相互依存。”接下来,文章引述世界卫生组织发表的《消除卫生发展的障碍》报告并以艾滋病为例,对该观点进行了论证和支持。C项符合文意。
  
  其他三项表述片面,没有抓住主体词“疾病的全球化”,予以排除。故正确答案为C。
  
  3.1.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实词填空。
  
  根据横线处的句子可知,原文是在运用下定义的方法解释什么叫做“衰老”,此处填入“定义”最符合语境。A、C、D都不符合语境。故正确答案为B。
  
  3.2.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细节判断。
  
  >由“衰老”的定义可知,衰老是“随机损伤大量累积达到机体自我修复的极限”的状态,因此并不是所有的患病都代表机体的衰老,而且“人体患病说明机体已有衰老的特征”的表述也与常识不符,所以A项表述不合文意。B、C、D都能从衰老的定义中找到依据。故正确答案为A。
  
  3.3.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细节判断。
  
  由文中“>这种活性分子(自由基)所造成的大多数损伤都能得到修复>”可知A项描述错误。因为自由基是产生在“>我们生存所必须的将食物转化为可被我们使用的能量的过程>”中,故B项正确;由“>在线粒体(将糖转化为能量的细胞器)工作的时候,它们会同时制造出具有破坏性的氧化分子——自由基>”可知C、D两项正确。故正确答案为A。
  
  3.4.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细节判断。
  
  由材料最后一段说到“>这一切都是因为人类的智慧和创造给我们带来了卫生系统以及疫苗、抗生素等等,成功地消除了造成很多人早夭的因素”,可知B项正确。题干要求选择根本原因,B项可推出A、C、D的内容,故不选这三项。
  
  故正确答案为B。
  
  3.5.答案: D
  
  解析:
  
  据提问方式可知本题属于概括主旨题。
  
  文段通过介绍衰老的定义及其影响因素,阐述了衰老不可控制、不可治愈的的观点。所以D项正确。
  
  A、B、C三项的内容都是为了说明衰老的无法控制及改变,不能概括文章大意,故不选。
  
  故正确答案为D。
  
  4.1.答案: C
  
  解析:
  
  本题为细节判断题。
  
  鲁迅批判的对象是“这一点”,而“这一点”指代的内容在其前一句“尽管后来的儒家把善的内容界定为封建仁义道德,反过来又束缚了文艺的发展”,由此可知,鲁迅批判的是“后来的儒家把善的内容界定为封建仁义道德”,因此C项正确。故正确答案为C。
  
  4.2.答案: D
  
  解析:
  
  本题为细节判断题。
  
  A项正确,可由“文艺有责任而且完全可以净化人们的灵魂,培养良好的国民素质”得出;B项正确,根据最后一段可知,文艺要把思想内容和作品本身的内在逻辑结合起来;C项正确,可由“审美文化如果不能成为国民精神的火花与前导,而只是某种娱乐工具,就会在现实上造成失误”得出;D项观点无法从材料推出。故正确答案为D。
  
  4.3.答案: D
  
  解析:
  
  本题为词句理解题。
  
  定位材料,要理解“节情以理”需要结合下文。根据“当然......并不是要返回封建主义产物上去......传统审美文化价值的确立首先应该站在今天的高度去审视。这一点是基本的原则”可知,“情”和“理”都强调其时代性,因此D项正确。故正确答案为D。
  
  4.4.答案: B
  
  解析:
  
  本题为细节判断题。
  
  材料第一段即提出“美善结合,以善统美,这是中国审美文化的基本特征”。第一段主要阐释“美善结合”,第二段主要阐释“以善统美”。因此B项正确。A项是中国的文化精神特征之一;C项表述不全面,只是中国传统审美文化的特征之一;D项是对“将情感升华到高尚的道德境遇”的例证。故正确答案为B。
  
  4.5.答案: C
  
  解析:
  
  本题为细节判断题。
  
  根据“传统审美文化提倡美善合一的同时,还提出“反(返)情以和其志”的思想,即提倡......”得出A、B项正确;C项错误,根据“这一点鲁迅在......但是强调美善一体,审美与文艺必须有特定的社会伦理内容,却是有其合理价值的”可知中国传统审美文化并没有否定文艺作品的教育意义;D项正确,可由“审美文化如果不能成为国民精神的火花与前导,而只是某种娱乐工具,就会在现实上造成失误”得出。故正确答案为C。
  
  4.6.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实词填空。
  
  根据句意排除“兴旺”。“衰颓”指(身体、精神等)衰弱颓废;“没落”指衰败、趋向覆灭;“消亡”指灭亡、消失。结合语境可知,严肃文艺在那种文化氛围下势所难免地消失,语义较重,因此词义较“没落”重的“消亡”最为恰当。故正确答案为D。
  
  5.1.答案: A
  
  解析:
  
  此题考查细节判断。
  
  A项是作者对成语“韦编三绝”所做的解释,出现在文章的第一段,且出现在提出“韦”字解释错误后下文的解释中,故不能构成依据。其他选项的内容均可在第二段中找到,第二段主要在为“韦”字的错误解释找依据,所以均正确。
  
  故正确答案为A。
  
  5.2.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语句理解。
  
  全文着力论证了《辞海》将”韦编三绝“中的”韦“字解释为”皮绳“是错误的,最后一句“除了‘韦编三绝’的‘韦’被释为皮绳外,尚不见任何关于用皮绳编联简册的记载和实物”,这一事实也侧面论证作者观点,C选项“历史上未见到任何关于用皮绳编联简册的记载和实物,因此“韦编三绝”的“韦”被译为皮绳是错误的”理解正确。故正确答案为C。
  
  A项”可能错误“不符合文章意思,作者对其解释是错误的观点很肯定。
  
  B项理解错误,该句主要是为了论证“韦”字解释的错误,而非指出“韦编三绝”中“韦”的特殊性。
  
  D项错在>“韦编三绝”的“韦”被译为皮绳,只是《辞海》的解释,并没有其他史书的记载。
  
  5.3.答案: D
  
  解析:
  
  此题考查细节判断。
  
  对照原文“简书的竹简是纵向排列的,犹如织布帛的经线,编联简册的组绳则是横向编联的,犹如织布帛的纬线”,可见D选项的说法正好与原文中的说法相反。故正确答案为D。
  
  A项可以从“我们既知“纵”字在汉代实写作“从”,那么我们把汉人(司马迁)写的“韦编”读作“纬编”是合乎汉人用字常理的”推断出来:“韦”应是“经纬”的“纬”的假借字。B项正确,除了陈梦家《汉简缀述》,还有荀勖《穆天子传》,《南齐书·文惠太子传》和《考工记》。C项从古代有关编联简册的记载可以得出为正确的。
  
  5.4.答案: B
  
  解析:
  
  本题为细节判断题。
  
  文中汉人后边用括号注明是“司马迁”,可见根据上下文,这里的汉人应当解释为汉代人,所以B选项错误,其他选项均能从原文推断出来,故正确答案为B。
  
  5.5.答案: C
  
  解析:
  
  此题为隐含主旨题。
  
  文章第二段为“总分”结构,先提出作者的观点,然后进行解释。作者的观点即为作者的意图,C项正确。
  
  A项中作者只是怀疑“韦”字的解释,从未怀疑”韦编三绝“的真实性;B项太过片面,“韦”是汉代“纬”的假借字只是论据而非文章的目的,故排除。D项不是文章的主要内容,提它只是为了侧面论证C项。
  
  故正确答案为C。

点击分享此信息:
相关文章相关文章
RSS Tags
返回网页顶部
CopyRight 2017 http://www.shgk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皖B2-20110080-10
(任何引用或转载本站内容及样式须注明版权)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