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惠民资金被骗取
人民网评:惠民资金成“唐僧肉”?管理漏洞急需堵!
现实比剧作家更会讲故事,它让一个事物显得多面而复杂。以“惠民资金”为例,原本是国家专项支持基层、惠及群众的保障性资金,围绕着它,却发生了许多意想不到的事,而这些往往被冠以某些形象的说法,令人唏嘘。如,惠民资金被称作“唐僧肉”,截留、克扣、蒙骗惠民资金的行为被称作“雁过拔毛”。惠民资金不惠民,值得深思。
近期,海南省白沙县就查处了一起骗取惠民专项资金的案件,三人在三年间持续作案92起,涉案金额高达120余万元。作为国家级贫困县,白沙县的一些惠民专项资金对老百姓来说是生活的希望,尤其此案中被骗取的是医疗救助金,更被视为“救命钱”“保命钱”。惠民红利打折扣,除了依法惩治涉案人员外,堵住惠民资金管理、使用的漏洞,也更为急迫。
惠民资金是国家的民生举措,用到位,老百姓才有切实的获得感;不到位,老百姓就成了最大受害者。近些年,大批专项资金投放到农村农业领域,数额大、项目多,但监管并未同步跟上。从现实情况看,不少惠民资金被下了“黑手”,或被克扣截留、贪污挪用、侵占私分,或有些干部失职渎职、违规操作。据检察机关披露,自2013年至2015年5月间,共查办涉农和扶贫领域职务犯罪2.9万人,占同期检察机关立案查办职务犯罪总人数的22%,呈现易发高发态势。惠民资金之所以出现“跑冒滴漏”,原因不外乎三个:干群信息不对称、发放流程不公开、权力监管有疏漏。
从这个意义上讲,惠民的钱要用在刀刃上,需要做到“丁是丁,卯是卯”,把钱发在阳光处、把权用得敞亮些。
国家惠民政策是什么、惠民专项资金有多少、惠民钱如何用,理应向老百姓讲清楚、说明白,信息对称是第一层启示。正如白沙县的某些被骗的群众,误以为嫌疑人吴某在办好事,其实已把绝大部分救助金据为己有。在一些地方,有些干部往往在落实惠民资金过程中,故意不向群众宣传政策,将原本政策规定的惠农资金说成是自己争取来的钱。这种情况下,获得惠民的钱变成了干部的“施舍”,不仅该有的实惠打了折扣,惠民资金也变了味、变了质。
凡是涉及资金使用,都应过程公开、标准公开、环节公开,应该建立一种普遍适用的制度,流程开放是第二层启示。从上级政府拨下来的资金,往往都是专款专用、标准固定、范围特定,不能随意发放,更不能随意扣留。如果这项工作不能在阳光下展开,一些审核资格和发放资金的干部容易动歪心思,甚至“监守自盗”。由此看,大数据可以让资金使用更精准,网络化可以让资金流向更开放,与其“上墙”不如“上网”,也是对资金使用流程公开、透明的可行性建议。
再好的信任也抵不过制度,包括基层“小微权力”在内的任何用权、为政行为都要被约束,监管权力是第三层启示。单一把关、监管乏力、审计缺位……白沙县骗取惠民资金案件暴露出来的种种问题不是个案,在对基层干部的权力监管上,依旧存在偏松、偏软、偏弱的情况,才让不少人得以瞒天过海、恣意弄权。“腐败总是和监督缺位有关”,仅仅看好“账面文章”只是第一步,还要经常性地对专项资金做专项审计,让每一种职权都各安其位、让每一笔钱都花到好处。
“我知道什么是对的,可是我做的却是错的。”有些干部总是在做错事,岂止无心之举,甚至有意而为。“钱袋子”是保民生、稳基层的“钱袋子”,更在检验着基层干部能否有作为、真作为,也只有多管齐下才能让此类“鼠患”少一些、让群众获得感多一些。
点击分享此信息: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