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上海公务员考试网 >> 时政要闻 >> 重要新闻

公务员招聘奇葩事如此多 背后门道全揭秘

发布:2017-07-04    来源:上海公务员考试网 字号: | | 我要提问我要提问
  近期,舆论场中四川茂县发生山体垮塌灾害、乒乓球退赛风波、华北地区迎大雨等热点事件很火热,但临近毕业季,就业维权话题热度也丝毫不减,吕梁一事业单位应聘者因专业不符遭拒录、徐州女硕士遭拒录、苏州吴江区一单位应聘者因专业不符遭拒录三件拒录事件引发舆论热议。“世界史不是历史学”“中国语言文学不符合中国语言文学类”“中国史不是历史学”成热词,甚至有网民感慨,“我是看错了吗?”。这是近期发生的几起公务员和事业单位拒录考生的理由。听到这样的理由后,舆论场炸锅了。
  自吕梁一事业单位招考被爆料出应聘者因“世界史不是历史学”而被拒后,类似事件不断被揭露,舆论场中展开了有关“白马非马”的讨论,衍生了多个讨论议题:
  1、是肯定还是批评?
  面对考生被“奇葩理由”所拒绝,媒体基本选择一边倒的支持应聘者,批评招聘单位。如《新京报》评论《专业名称差一字拒录,招考能别犯这种低级错误吗?》分析称,事实上,这一字之差背后,反映的是地方人力部门在招聘过程中的逻辑混乱、管理粗放,是用公权力部门的错误和失误“惩罚”个人。除此之外,也有极少数媒体支持招聘单位依规办事,体现“法治精神”。如金华新闻网评论《徐州人社局拒录纪元何错之有?》认为,既然教育部分二级学科,说明各个二级学科间的专攻方向有区别。为了招到更对口、更合适的人才,限定二级学科范围非常正常。比如要找个笔杆子做文秘,像“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分语族)”就不太合适,尽管它也属于“中国语言文学”类。
\
  2、是无知还是腐败?
  从三起拒录事件来看,招考单位在专业要求上存在一级学科和二级学科划分不明确等问题,而这一问题被部分媒体关注,认为相关招聘单位是无知的表现,甚至怀疑其背后存在腐败问题。如中国江苏网评论《“世界史不是历史学”,不仅是无知》认为,事业单位招聘应当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任何国家招考部门的领导和工作人员不能以权谋私,不能随意改变国家有关招考规定。但是,山西吕梁市人社局却编造弥天大谎,向报考者说“世界史不是历史学”,还无端指责报考者虚报考试信息。这仅仅是官僚主义作风吗?不是的,这是典型的权力腐败行为。
  3、是机械还是有猫腻?
  苏州吴江区有关部门在获得刘芳因“中国史不是历史学”遭拒的消息后,迅速调查该事件,并于6月25日向该考生致歉,表明是因为专业设置和报名审核过于机械向考生致歉,致歉声明中并未采取任何补救措施。该消息发布后得到媒体广泛传播,舆论对相关部门及时道歉表示肯定,但因为回应中未对受害应聘者采取任何补救措施,有部分声音对该道歉诚意提出质疑。此外,有媒体称,近年来各地有编制的事业单位招聘考试,看似公平透明的制度设计下,还是不断被曝出学历造假、萝卜招聘等丑闻,那么,最近集中爆料的拒录事件中是否也存在猫腻?
  4、是教条还是认真?
  面对公务员和事业单位招聘,“白马非马”是教条还是认真。对此,长江网《徐州市人社局莫把教条主义视为工作认真》一文评论称,在中央切实要求转变工作作风的今天,任何教条主义的东西都必须清除。2015年12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发表讲话时指出,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坚持问题导向,注重回答普遍关注的问题,注重解答学员思想上的疙瘩,反对主观主义、教条主义、形式主义,防止空对空、两张皮。尽管总书记是针对党校工作者发表的专门讲话,但同样也适用党政机关。
  莫把教条主义视为工作认真,这也许是不少人的感受。但愿纪元能尽快走出维权迷宫,能在合适的岗位上放飞理想。
  5、最终伤了考生的心,应聘者来背锅
  三起拒录事件,无论媒体还是吃瓜群众投入多高热情,受伤的最终还是应聘者,而这一点获得了舆论高度认可,甚至认为应聘者是“背锅侠”。澎湃新闻网《专业名“插件不匹配”,别让应聘者背锅》评论称,无论如何,不能再折腾毕业生,专业字面“不对口”不是他们的责任;更不能个案化解决。相反,组织人事部门、教育部门应该跨部门协作,在大学专业名称上实现“接口一致、型号一致”,这个信息互联虽是举手之劳,却惠及万计学子,应该进入政策议程。
  6、“黑幕”“爆料”等成高频词
  面对各种“奇葩理由”被拒录,网民很不乐意,纷纷在网络中表达他们的情绪。超五成网民对相关部门的拒录行为表示不满,甚至呼吁追究相关单位和人员责任。近两成网民对相关部门按规定执行表示认可。值得一提的是,通过这些事件后,近两成网民认为只能依靠网络来帮助他们维权。超一成网民表示同情应聘者遭遇,希望他们走出阴霾。
\
  问题没那么简单
  应聘者不符合招聘单位招聘条件被拒是正常事件,然而近期接连被爆料的几起“白马非马”“一字之差”等原因被拒事件之所以引起高度关注,不仅与这些拒录理由“奇葩”相关,同时也存在更深层次的原因。
  首先是就业形势较严峻,人们的就业焦虑和不安全感在增强。公务员和事业单位被看做是就业的“最佳选择”,人们更加重视这样的就业机会和环境,甚至,广大民众也会将自己想象成涉事应聘者,从而加重他们的焦虑和不安全感,并希望通过网络得以宣泄和得到慰藉。
  其次是尽管公务员和事业单位招聘越来越公平、公正和透明化,但还是与广大民众的期待存在一定差距。再加上“萝卜招聘”等事件在之前曾被曝光过,当出现信息不对称时,人们倾向于以前建立的刻板印象,质疑和猜测拒录背后的原因。
  再次是地方上的相关单位和部门在初次回应该事件时,其态度比较强硬。而对于拒录原因的解释未能让广大民众信服,甚至出现一些常见的逻辑错误。这不仅让人们对相关单位和人员的专业素养提出质疑,还削弱了他们对招聘单位的信任度。此外,还有媒体在毕业季集中性的报道类似事件,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相关话题发展成为舆情热点,迎合了热点事件的舆情发展规律。
  面对招聘投诉
  招聘方和应聘方可以这样
  面对招聘投诉,无论是招聘方还是应聘方都需要在法治框架内,采取理性的方式去应对。
  作为招聘方:
  一是需与应聘方平等对话,态度诚恳,主动作为。特别是在面对应聘者的投诉时,态度诚恳很重要,无论应聘者的投诉是合理还是非合理,都需要及时表态知晓相关消息;与此同时,对相关投诉内容进行审核,如果投诉内容真实合理需要加快处理,及时做出相应的解释和回应,帮助投诉者消除误会;如果投诉内容不合理需告知对方,让对方消除负面影响。
  二是多些变通,少些教条。很明显,这三起事件的拒录理由之所以被舆论反复强调,甚至充当报道标题,一个重要原因是舆论认为拒绝理由过于教条,甚至违背人们的逻辑常识,冲击了人们树立的价值观念;此外,相关人员也会因为这样的回复而形象受到损害,“无知”“腐败”“追责”等评价就是舆论对相关人员的印象。因此,相关单位和人员在专业等信息核对时,需要多些探索,多些求证核实,不能陷入文字游戏中,而应该让找到优秀人才为最终目的。
  三是重视问责,弥补过失。三起事件中,吕梁和苏州吴江区的两个事件已经处理,徐州的还在继续进行中,但是从处理结果来看,相关部门最大的弥补也仅仅是回复应聘者面试资格,有的甚至仅仅是道歉,并无其他补救措施,这样的处理结果备受舆论诟病。有舆论认为应该对相关责任人进行问责,并对受害应聘者采取相应的弥补措施,让他们顺利就业。
  四是查缺补漏,赢得人心。很明显这些事件反映出一个深层次的问题:地方部分单位的招考专业等要求未与教育部门的名称做好统一与衔接。面对该问题,相关部门需引起重视,重点学习教育部门相关专业名称变化,及时更新招考专业要求,并与教育部门的名称做好统一衔接。与此同时,在前期做好相应地解读和解释工作,严把审核关,用更专业的精神和态度对待招考,赢得人心。
  作为应聘方:
  一是认真阅读,提前沟通。公务员和事业单位招聘都会发布招聘公告,同时也会公布咨询电话。对此应聘者需要认真阅读公告内容,特别是专业和年限要求,核对后,对有疑问的地方需要电话详细咨询招聘方,确保自己符合报考条件。
  二是注重时效,依法维权。当应聘者觉得自己的合法权益被侵犯时,建议应聘者注意两方面:一方面需要注重维权的时效性,尽量能够给事件预留弥补的时间;另一方面需要采取理性的方式进行维权,收集相关材料,先与相关单位沟通,如沟通无果可采取法律途径进行维权。


点击分享此信息:
没有了   |   下一篇 »
RSS Tags
返回网页顶部
CopyRight 2017 http://www.shgk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皖B2-20110080-10
(任何引用或转载本站内容及样式须注明版权)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