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双创活动周今在沪启动 技术创新成上海双创主流
2018年上海公务员考试暂未启动,根据近年来上海公务员考试时间安排,预计2018年上海公务员考试报名时间为2017年11月,预计笔试时间为2017年12月。考试开始前,考生需要注意积累社会热点、时事新闻等。下面上海市公务员考试网为考生整理了全国双创活动周今在沪启动 技术创新成上海双创主流,供考生阅读。
>>全面备考2018年上海公务员考试可参考 2018年上海公务员考试用书
>>全面备考2018年上海公务员考试可参考 2018年上海公务员考试用书
全国双创活动周今在沪启动 技术创新成上海双创主流
2017年全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周今天启动,主题为“双创促升级,壮大新动能”,主会场设在上海市杨浦区长阳创谷。主会场将展示150多个代表我国最高水平的项目,涵盖科创成果、科技企业和创新创业人物等内容。
每年举办双创活动周,是推进双创工作的一项重要举措,主会场则是体现活动显示度和集聚度的场所。杨浦区具有百年大学、百年工业、百年市政的底蕴;长阳创谷位于杨浦区中部核心地带,原为近百年历史的纺织机械厂,通过更新改造,已经打造成为上海城区具有代表性的园区,极富创业创新的氛围。作为全国双创活动周主会场,在长阳创谷将举办启动仪式、主题展览、创新创业嘉年华、创新创业七日谈、我是创客小达人、创新真人秀、创新创业零距离等重点活动。其中,主题展示分为催生市场主体、促进生产方式变革、提高创新效率、浓厚双创氛围、双创拥抱未来等展区。
根据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具有全球影响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要求,市科委深入贯彻落实“科创22条”,会同相关委办局,聚焦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主体培育,打造优质创新创业载体,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生态环境。
突出资源禀赋,助力科创集聚区建设
市科委等相关部门以市区联动为抓手,围绕“科创22条”对区域发展的任务和要求,开展“上海科创集聚区创新创业环境建设”工作。推进创新创业环境建设过程中,以区域为主导,挖掘区域高校院所、产业功能、创业服务、创新要素、空间载体等优势和特色,聚焦区域参与科创中心建设的功能路径,采用持续推进、共同投入的方式,引导和鼓励运用市场化、社会化机制,激发区域科技创新活力,构建支撑区域创新发展的创新创业服务体系,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创新品牌。
在工作层面,一是瞄准六个重要承载区功能定位,联动深入推进落实;二是发挥其它各区资源优势,联动推进各具特色的科创集聚区。据统计,两年来市科委共计投入3200多万元,引导和带动社会资本投入1.1亿余元。
聚焦六个科创中心重要承载区
2016年以来,在张江、临港、闵行、杨浦、徐汇、嘉定等六个科创中心重要承载区,市科委先后试点启动联动任务。
张江:聚焦国家综合科学中心建设,构建国家综合科学中心创新创业服务体系,着力提升张江全球科技创新资源配置能力和创业服务能力,把张江建设成为上海科技创新创业的引擎和标杆区域。第一期重点建设张江全球科创服务信息平台、规划设计创新视觉识别系统、开设张江科创专线、开发环境传播总控系统,完善张江区域创新创业环境。
临港:聚焦临港智能制造产业和科创中心主体承载区建设,以临港重点企业和重大项目为依托,借力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建设临港地区智能制造技术转移服务平台。第一期重点推动临港智能制造技术转移中心建设,为临港地区智能制造领域企业提供专业、全面、有效的服务,支撑临港高端智能制造中心。
闵行:聚焦科创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区和上海南部区域科技创新的联动发展,打造上海南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重要功能区域。第一期发挥紫竹高新区优势,依托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打造“零号湾”全球创新创业集聚区承接载体,促进科技服务机构发展,建设上海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南部中心。目前,闵行正在积极申请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
杨浦:聚焦国家创新城区和“双创”示范基地建设,构建全球创新创业服务网络。第一期依托社会化力量,梳理上海各类创新创业资源和国际创新创业资源,构建起国际国内创新创业网络,建立上海国际创新创业数据库,试点国际创客创业补贴,形成上海全球创新创业服务指南。
嘉定:聚焦扩大院所创新溢出、促进新兴产业发展开展研究。围绕嘉定四大新兴产业(集成电路及物联网、新能源汽车及汽车智能化、高性能医疗设备及精准医疗、智能制造及机器人),发挥科研院所、中心和基地,以及相关企业等,以嘉定科技创新核心功能区为空间范围,助推科研院所构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实现嘉定从“科技优势”向“产业优势”拓展。
徐汇:以入选第二批“双创”示范基地为契机,依托徐汇区现代服务业优势和漕河泾开发区企业服务基础,发挥知识产权服务业的集聚态势,围绕徐汇枫林大健康产业、漕河泾信息产业、滨江文创带的发展,进一步推进科技服务业的集聚和发展,释放区域龙头企业、科研机构、高校创新活力,更好地服务企业创新和产业发展,形成徐汇以科技服务业发展为重点的现代服务业发展高地,实现科技服务功能的溢出,服务上海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深度挖掘其他地区科创资源
在聚焦六个科创中心重要承载区的同时,市科委也积极引导其他有条件和有基础的区,发挥区域资源特色优势,开展科技创新集聚区创新创业环境建设。从2016年开始,先后在虹口、静安、青浦、宝山、金山、松江、奉贤、长宁、崇明等区启动联动任务。
静安:聚焦国际化众创空间和创业社区的城区建设目标,依托静安区发达的商业商务、完备的专业服务以及众多的国际社区等资源优势,把静安区打造成为上海国际创新孵化机构、创新创业团队、创新孵化基金、创新孵化社区、众创空间总部、创新创业媒体、创新孵化活动、创新孵化服务等各类要素高度集聚、相互契合、融合发展的活力区。
普陀:聚焦普陀区“一轴两翼”机器人产业创新集聚区发展的科创布局,利用国家机器人检测与评定中心、机器人检测认证联盟、国家机器人标准化总体组、机器人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等已有资源,建设机器人产业发展创新服务平台。
长宁:聚焦外资研发机构集聚优势,开展如何发挥外资研发机构服务本土企业创新创业,鼓励外资研发资源的开放和溢出,集聚和吸引海外优秀创新创业人才,鼓励和支持重点行业外资研发机构与本土企业、高校共建联合实验室、人才培养和合作研发,参与国内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设和重点产业的重大技术创新活动,为上海科创中心建设发挥支撑作用。
宝山:结合宝山区位特点和优势,聚焦国际增材制造(3D 打印)中心建设目标,依托宝山区智慧湾科创园,依托宝钢的技术优势和宝山3D打印企业的集群优势,建立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增材制造(3D打印)创新技术应用平台。建设内容包括:打造包括3D打印专业技术应用平台、3D打印产品创新设计与成果展示平台、3D打印材料研发与制备实验平台、3D扫描与检测专业实验平台等在内的宝山增材制造(3D打印)技术服务平台;建立宝山地区增材制造(3D打印)设计联盟;吸引增材制造(3D打印)创新创业主体落户宝山,形成增材制造(3D打印)设计应用集群。
松江:聚焦制造业转型升级,沿G60高速公路松江段两侧布局“一廊九区”,打造101平方公里的沪西南科创示范走廊,实现“松江制造”向“松江创造”的转型,将G60上海松江科创走廊建设成为上海及长三角地区重要产业技术创新策源区、重大科技成果转化承载区、先进制造业集聚区、开放型经济提升发展区、产城深度融合示范区,打造质量标准新高地、双创活跃新高地、产融结合新高地、先进制造新高地、人才聚集新高地和科创环境新高地,服务上海科创中心建设。
青浦:聚焦青浦北斗导航产业创新创业集聚区建设,以北斗西虹桥基地和北斗产业园区为依托,进一步提高并优化北斗西虹桥基地创新创业生态环境,打造国际化北斗导航创新创业服务平台,通过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推动“北斗+”产业升级和可持续发展。建设内容包括:构建北斗导航国际化专业咨询服务体系,打造北斗导航国际化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形成北斗导航国际化贸易与产业促进服务体系。
奉贤:聚焦奉贤区中小企业创新活力区和建设美丽健康产业“东方美谷”目标,以实现科技创新促进产业发展的重大技术突破为重点,加强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推动产学研结合、协同创新和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向更高层次发展,服务区域中小企业创新发展,增强区域创新驱动发展能力。
金山:聚焦长三角创新联动发展,全力打造枫泾科创小镇建设,重点搭建“产学研创孵投”科创平台,建设上海长三角路演中心,推动长三角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构建枫泾特色创新创业服务环境,把枫泾建设成为金山、上海乃至长三角创新资源集聚、大众创业首选、创投资本活跃、商务配套齐全的重要创新节点。
崇明:聚焦崇明生态岛发展需求,围绕崇明农业主导产业与生态农业发展需求,覆盖农业资源高效利用、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农业生态高效种养、农业设施与装备、智慧农业等五大领域,吸引有技术、有创意的人员或团队到崇明开辟一批“博士农场”,研发、集成并示范应用一批生态农业新技术,带动崇明现代农业的创新发展。
加强市区联动,发挥地区双创新动能
以落实国家全面创新改革试验为契机,市区科技部门主动开展联动,积极贯彻落实科技创新政策举措,并制定符合区域特点的政策举措,激发区域创新创业活力。市科委在中小科技企业创新资金项目、众创空间建设、小巨人企业培育等方面进一步发挥区科委在推荐、管理方面的积极性,优先听取区科技部门的意见,并开展政策、资金配套联动。
各区相继出台创新举措,优化创新创业政策环境。
闵行发布“1+4”政策体系,涉及科技服务、成果转化等创新链环节,政策力度前所未有,有力助推上海南部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临港建立特别机制和实施特殊政策(简称“双特”政策),凡是临港地区具有承接能力的,全部下放给临港地区。
杨浦获批国家第一批双创示范基地,出台《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全面建设杨浦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的实施意见》,以改革创新思维推动全方位、多领域的改革,聚焦“双创”发展的体制机制瓶颈性问题,要在杨浦率先建成上海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万众创新示范区。
嘉定出台了《嘉定科技创新核心功能区发展战略规划》,将科研院所、高新产业、创新载体等资源要素集聚的行政区域统筹规划为核心功能区,构建了“一心两轴三区”的核心区空间发展格局,致力打造成为创新辐射能力强、开放度高、要素集聚、示范引领效应显著的重要承载区的核心区域。区域创新创业举措的出台,与市层面政策形成互动,有效激活了各类创新创业主体。
以双创为抓手,培育中小企业和众创空间
近年来,市区两级科技部门以中小科技企业培育和众创空间建设为抓手,以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为动力,帮助区域创新企业快速成长,实现了区域创新产业的集聚度和活跃度。
着力推动“三化”,引导众创空间发展
市科委以创新体制机制为重点,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增加公共服务供给,有效推进创新创业便利化。在取消众创空间备案的基础上,市科委以政府购买服务补贴众创空间为辅,以众创空间“品牌化、专业化、国际化”培育为主,有针对性地加大培育支持力度,树立众创空间发展标杆,引导众创空间提升服务品质和能力,形成主体多元化、模式多样化、服务专业化态势,服务各区科创集聚区建设。
品牌化众创空间建设引导众创空间开展品牌建设和标杆化经营,以建立国内外知名品牌为目标,按基本服务模式进行规范化管理,进行品牌输出,兼并运维服务不够的空间。
专业化众创空间依托龙头骨干企业、科研院所、高校或上海市创新功能型平台等建设的众创空间,开放共享研发、数据等资源,聚焦明确的产业细分领域,支撑区域产业转型发展。
国际化众创空间建设将鼓励海外众创空间走进来,支持本土众创空间走出去,集聚国际创新创业资源,搭建国际创新创业网络,吸引海外科技人才来沪创业,推动本土创新型中小企业走向海外市场,着力培育一批以国际化为特色的众创空间。
目前,上海众创空间已达500余家,其中创业苗圃100家、孵化器159家、加速器14家、创客空间等新型孵化器250余家,在孵科技企业有16000多家。科技小巨人(含培育)企业累计上市73家。2017年上市的科技小巨人(含培育)有16家,占今年本市上市企业数的64.1%,其中11家在主板上市,5家在创业板上市。
2016年,上海众创空间举办各类创业辅导活动9800多场次,覆盖38万余名创业者,帮助1400多家企业获得投融资140.8亿元,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已涌现出莘泽、苏河汇、XNODE、杨创、自仪院、吴淞创业园、新微创源等一批有亮点、有潜力、有特色的众创空间。在浦东张江、临港、杨浦五角场、长阳创谷、闵行紫竹、交大、浦江镇,以及徐汇、嘉定等区域形成集聚态势,对区域产业集聚和企业创新发展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
完善政策扶持链,加速中小微企业成长
根据科技型中小企业不同成长阶段的创新需要,市科委建立完善了“创业团队→小微科技企业→科技小巨人培育企业→科技小巨人企业→卓越创新企业”政策扶持链。实施创业苗圃计划,支持未成立公司的创业团队;完善创新资金政策,累计扶持超过1.3万家营收少于3000万元的小微科技企业。实施科技小巨人工程,引导营收超过3000万元、小于10亿元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成为“隐形冠军”,并在助力企业创新发展、规模扩大、卓越成长方面取得显著成效。2017年科技小巨人(含培育)新增161家,累计达到1799家。
2017年,针对科技小巨人企业发展碰到的“天花板”,市科委聚焦收入超过10亿元的企业,会同市发改委、市经信委、市教委、市商务委、市人社局、市知识产权局,试点实施卓越创新企业培育工程,协同创新资源,精准服务,引导企业在开放式创新、战略管理、全球化布局、产品(服务)高端化、企业家创新精神等方面形成示范效应。
2017年度上海市卓越创新试点企业
网宿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上海复旦微电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卡斯柯信号有限公司
上海微创医疗器械(集团)有限公司
科大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上海合全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上海新跃仪表厂
泛亚汽车技术中心有限公司
上海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万达信息股份有限公司
本市政府部门还最大程度地落实国家普惠性税收政策,减轻企业负担。2016年全市8926家企业享受研发费加计扣除政策,同比增加31.38%,增幅是上年度的近1倍(16.09%);减免税额117.42亿元,递增15.1%。共有3375家高新技术企业享受了所得税优惠政策141.62亿元,享受企业户数同比增长6.5%。有关税收减免政策覆盖企业数达12459家次,同比2016年增长22.91%,减免税额合计264.41亿元,与去年持平。2016年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2306家,总量较上年度新增860家;经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总量达6938家。
完善上海创新创业大赛,呈现三大特点
科技部门搭建创新创业交流平台,丰富完善“创业在上海”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汇集更多的创业团队和创新创业服务资源,创造更多与学术界、产业界对接的机会。
2016上海创新创业大赛有6921家小微企业和创业团队参赛,是2015年的2.3倍,占全国四分之一,遥遥领先于其他省市。
2017年大赛在全市16个区设立分赛区,78个众创空间成为分赛点,吸引了7302家小微企业和团队参赛,参与大赛创新创业者超过5万名;300余家创业服务组织、创业投资机构全程跟进,100余家新媒体参与;新设专题赛(包括国际赛专场和科技服务业专场),国际赛专场有来自18家国家的304个项目参赛,科技服务业专场聚焦技术转移服务、新媒体服务。大赛呈现出以下特点:
创新投入持续加强。参赛企业研发投入占主营收入平均比例为40.5%,67.66%的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61.33%拥有发明专利,95%的技术来源为企业自主研发。
“硬科技”特征更加鲜明。电子信息、先进制造、生物医药、新能源与节能环保、新材料等“硬科技”领域占比72%。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热点领域项目数增长明显,分别由2016年25项、274项增加至160项、461项。模式创新为主的互联网及移动互联网领域项目占比由2016年的29.2%降至23.6%,并渗透到各行各业,尤其以生活O2O(9.7%)、医疗健康(7.8%)、教育(6.9%)等领域相对集中。
“双创”人群更趋高端。上海对全球创新创业资源吸引力不断增强,核心团队趋于年轻化和高学历。创业者高峰年龄为36岁(2016年为38岁),博士学历占比14.1%(2016年为9.8%),具有留学经历人群占比19%(2016年为13.6%),本科及以上学历占比达92.3%,入选国家千人计划81人,同比2016年增长68.8%,二次创业人数超过50%。
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夯实双创基础
一是强化法制引领和政策保障。在宏观层面,市科委会同相关部门,在国家《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指引下,结合上海实际,建立健全法规保障,于2017年6月1日正式出台《上海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基本解决“三权下放”等成果转化动力问题;在落实层面,推进法规及制度落地,于6月20日发布《上海市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方案(2017-2020)》,着力解决科技成果转化能力问题。
近两年,上海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生态环境不断优化。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典型案例不断涌现。上海理工大学探索“先投后奖”转化模式,2016年3月,成立了上海上理太赫兹科技有限公司;2017年6月,太赫兹科技有限公司与兵器工业北方光电集团有限公司等共同出资设立华太极光光电技术有限公司,注册资本1亿元。2017年5月,同济大学“高性能激光技术及装置”3800万元技术转让至上海一家科技企业,其转化收益的85%作为奖励,交由科研团队支配。
二是搭建研发与转化功能型平台。作为上海科创中心“四梁八柱”支撑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功能平台着眼于创新要素的集聚、开放和协同,促进创新链、产业链、服务链、资金链的协同发展,主要包括两大类:研发与转化类,聚焦前沿性重点领域研发与转化关键环节,依托高水平研究和设施,提供技术集成孵化服务;另一类是创新创业服务类,提供全覆盖、全要素、全链条的创新创业服务与科技成果转化服务。
例如,上海微技术工业研究院参照比利时微电子研究中心的运作模式,为创新项目及创业团队,提供前沿性技术研究、设计、工程化测试与验证,以及创业孵化与投资等服务,培育了矽睿科技、磁宇信息等企业和MEMS(微机电系统)产业集群。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采取市场化运作,重点布局技术交易、高校技术市场、国际创新资源合作三大核心功能,铺设国内外渠道212个,建立波士顿分中心、伦敦分中心等,与行业龙头企业共建5个验证平台,汇聚服务机构143家,设立3个科技成果转化基金。
三是做强成果转移转化服务链。在政策引导与市场需求的双重作用下,科技服务机构向专业化服务、市场化运营、国际化链接的高端化转型发展。2016年,上海科技服务业产出规模为9587.84亿元,同比增加8.6%,占服务业总产出比重18.37%;科技服务业增加值为3476亿元,同比增加8.1%,占GDP比重为12.65%;从业人员有121.74万人。一批多模式、高层次、高成长性的技术转移服务机构脱颖而出,呈现以下特色:
人才高端化,创始人多为跨国公司或国外研究机构从事知识产权或技术转移的高管,将国际技术转移服务理念和模式“本土化”,克服外资服务机构的“水土不服”。服务团队多具有硕士及以上学历,具备工科、法律、商业等多学科背景。如知鑫公司的创始人为芬兰博士,曾任跨国企业知识产权部门高管。露台公司致力于做中国最好的知识产权创设服务机构,三位创始人均毕业于清华,有生物学等专业的博士学位,其中一位曾在美国知名律所就职。
模式多元化,涌现了专业型、平台型等服务模式,在传统佣金收费模式基础上,衍生“技术转移服务+投资”、技术转移服务入股等多种盈利模式。如迈坦公司建立了“科技项目合伙人”网络,由“迈科技”平台提供资源,各行业有企业资源、懂技术的项目合伙人负责推动项目,项目利润的80%给项目合伙人,20%作为佣金给平台。2016年,“迈科技”助力4个科研团队成立公司,解决了74家企业的技术难题,成功转化59项。
服务跨区域化,如上海盛知华公司与陕西、厦门、青岛等地知识产权局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云孵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模式,挖掘当地企业创新需求;湾谷公司的一半以上技术转移服务需求来自全国多个地方。
四是探索科技创新券等公共服务新模式。市科委试点推出大型仪器设备使用与科技中介服务两类创新券。大型仪器设备创新券对所有申请的中小企业发放创新券的比率高达97.4%,体现了政策的普惠性,并应用“互联网+科技服务”新模式,将大型仪器等科技资源转化为可通过电商平台交易的科技商品,突破技术服务价格不透明的瓶颈。例如,电科所将108项检测服务搬到第三方电商平台,为506家中小企业提供研发服务,完成有效订单166份,交易金额为355.95万元。
科技中介服务创新券着重激发、提升企业创新能力的“软服务”需求,一方面,平台发现和汇聚服务机构195家,市场化运作机构占比93.3%,机构服务覆盖技术搜索、专利管理、工程熟化、技术战略规划、技术人才培训等专业化服务。在已使用创新券的服务机构中,每家新增特色产品3—5个,新增服务收入4657万元,有效培育了科技服务市场。例如,云孵信息帮助上海某齿科公司寻找新的高附加值产品发展,开展国内外技术分析、搜索与合作路径筛选,并精准匹配到荷兰的一个技术团队,预计该技术将在两年内为企业带来超过5000万元的新增营收。另一方面,降低企业创新成本,引导企业提升创新意识。创新券挖掘企业技术需求238项,带动企业技术升级及新产品研发投入1.17亿元,节约成本820万元,预计新增产值8.5亿元。例如,露台公司为上海一家公司开展硅材料多线切割技术领域竞争情报分析及技术战略规划,帮助企业重新调整大型工件精准切割技术及业内首代智能化流水线技术的研发进度,企业随即二次委托露台公司开展技术战略布局工作。
开展国际合作交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
近年来,政府、创新主体和服务机构立足上海的国际化优势,积极参与科技创新领域的国际合作与交流,服务“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主动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提升上海科技创新的国际影响力。2016年上海市进出口货物中,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为5219.96亿元,在货物出口中的占比达到43.1%;外资研发中心总数为411家,其中世界500强企业研发机构有120多家;上海技术国际收入为140.9亿美元,占全国33%。
一是实施差异化策略,建立连接全球创新资源的渠道。在发达国家,政府引导和鼓励本市服务机构“走出去”,创办孵化器,吸引海外优秀成果;在发展中国家,通过技术转移模式,输出本市科技创新成果。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在英国、美国等发达国家设立实体园区。伦敦孵化园运作不到一年,已筛选出未来可在中国落地的技术105项并进行孵化,孵化器空间实现满租;建立了规模总量3.5亿英镑的5个创投基金;收集了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等33所高校、研究机构的1464个创新项目,交由本市专业化服务机构筛选转化。东部中心积极推动“一带一路”技术转移合作,在越南设立技术交易所分所,与马来西亚、泰国、印度尼西亚等国家就共建分中心达成初步意向。东部中心还开展了多边网络合作,2016年加入APEC中国工商理事会,与APEC工商理事会共同在加拿大筹办GIC全球创新者大会,探索国际间合作机遇。
二是涌现出一批具有全球化基因的本土服务机构。XNode致力于营造最具国际化背景的创业社区,成立一年来,汇聚了来自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荷兰、德国等超过18个国家和地区的近200名创业者。其服务团队来自法国、印度、加拿大、日本、美国等多个国家,2016年9月成功引入澳大利亚创客计划项目。“宇墨”是国内首家专注于国际清洁技术转移的服务机构,成立两年来,共产生64项国际合作需求,实现海外项目落地中国4项,中国项目落地东南亚2项,促成海外投资意向2项,约合1600万欧元,实现中国企业融资7000万元。
三是国际科技创新合作不断深化。中以创新中心致力于以色列技术转移交易与落地。中心在以色列耶路撒冷、特拉维夫、海法和贝尔谢巴四大城市布局了离岸创新资源。2016年,中心完成3家入孵企业融资,累计金额为8000万元人民币。借助浦江创新论坛,沪—英科技合作不断加强,市科委与英国创新署签订了合作备忘录,中科院与英国约翰英纳斯中心成立了植物和微生物科学联合研究中心等。
点击分享此信息: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