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谈评论:全面深化改革,人人都是参与者
“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发挥群众首创精神,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开放。”在庆祝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人民支持和参与,任何改革都不可能取得成功。
将目光回溯到1978年,在经历10年“文革”之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百废待兴、百业待举。在亿万人民的殷殷期待中,这一年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伟大征程。40年来,不管国内外形势如何风云变幻,党带领人民坚持改革开放的目标始终清晰明确,信心和步伐始终坚定有力,从来不曾有过动摇。
积40年不断深化改革之功业,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创造了领跑世界的经济奇迹。40年来的发展历程和成功实践证明,党带领人民坚持走改革开放的路子是完全正确的。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历史是由人民书写的。40年来,改革开放在认识和实践上的每一次突破和深化,改革开放中每一个新生事物的产生和发展,改革开放每一个领域和环节经验的创造和积累,无不来自亿万人民的智慧和实践。人民是推动改革开放的真正英雄,是决定改革开放前途和命运的根本力量。
亿万人民蕴含着无穷的智慧和创造力。40年前,在安徽小岗村,18个农民按下手印,自愿实行包产到户。这一石破天惊的改革举措,激发了农民积极性,让农民填饱了肚子,由此拉开了全国轰轰烈烈的农村改革序幕。来自“草根”的改革智慧,就如同那尽管微弱但却意味着光明的星星之火,迅速点燃了长期被禁锢的农村大地。
推进改革离不开人民的理解支持。任何一项改革都是对权责利的重新调整和划分,有的改革甚至会带来不可避免的阵痛。上世纪90年代,国企大规模改制重组,大量工人失去“铁饭碗”,下岗重新择业,少数工人甚至还一度陷入生活困顿。在这场惊心动魄的大改革中,大量工人和他们的家庭作出了利益牺牲,承受了生活煎熬。没有他们支持,就没有后来国企的“浴火重生”。
“民意推动”与“顶层呼应”的改革路径已经基本成型。在互联网时代,围观就是参与,关注就是力量,人民可以通过网络渠道更加便捷地参与到改革进程中来。“孙志刚事件”推动收容遣送制度废止,“呼格吉勒图案”推动司法体系更加重视个案正义……这些发生在身边的事例,无一不体现了“民意推动”与“顶层呼应”在推动改革中的巨大作用。
人民既是改革的见证者、参与者、推动者,也是改革的最大受益者。40年来,各级党委政府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一大批惠民改革举措落地实施。这给亿万人民带来了更多福祉,也显著提升了人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当前,全面深化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党的十八大以来,改革全面发力、多点突破、纵深推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主要领域改革的“四梁八柱”基本确立,但部分领域和环节推进改革的矛盾和阻力依然比较明显,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一些突出问题尚未解决,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还有较大的差距。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又到了一个新的历史关头,推进改革的复杂程度、敏感程度、艰巨程度不亚于40年前。总结经验,我们须牢记人民是改革的主体,要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发挥好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广大人民群众成为推动改革开放的强大力量。
全面深化改革,需要回应民意诉求,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要始终坚持问题导向,从群众关心的事情做起,从群众不满意的地方改起。要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加快推进民生领域体制机制改革,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着力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不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动公共资源向基层延伸、向农村覆盖、向困难群体倾斜,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现实利益问题。
全面深化改革,需要全国各级各地共同参与。今天仍然需要加强顶层设计与鼓励基层探索相结合,各级各地共同参与到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新的征程中。
全面深化改革,需要调动起广大群众积极性,让人人成为实干家、奋斗者。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只有真抓才能攻坚克难,只有实干才能梦想成真。要为实干者撑腰,为干事者鼓掌,以昂扬的精神状态推动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
全面深化改革,需要避免“上头热”“下面冷”。要坚持从人民群众普遍关注、反映强烈、反复出现的问题背后查找体制机制弊端,找准深化改革的发力点和突破口。
一切伟大成就都是接续奋斗的结果,一切伟大事业都需要在继往开来中推进。让我们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团结奋斗,共同推进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共同创造人民更加美好的生活。
点击分享此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