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报评论:“敬老换住宿”模式值得推广
在杭州工作的碧晨(化名)生于1996年,她从未想过自己会在20多岁时住进养老院。今年4月,杭州市滨江区团委联合该区民政局,在“阳光家园”养老院开展了一个鼓励年轻人参与助老服务的项目,参与项目的年轻人每月为老人们提供不少于20小时的志愿服务,就能以每月300元的低廉价格住进养老院。碧晨试着递交了申请,两个月后,经过面试真的住进了养老院,和她一同入住的还有其他十位年轻人。
常言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可在杭州的这家养老院却意外住进了一批年轻人,他们是“住户”,更是以敬老换住宿的青年志愿者,他们主要的任务就是零距离“陪伴”老人。这种管理创意既为老年群体增添了几分“青春”气息,让老年人不再孤独,也为年轻人的租房之困找到出路,两代人的融合更势必产生“老少搭配,生活有味”的双赢效果,此举值得借鉴与推广。
年轻人到城市打拼,首当其冲的就是要有房居住,正所谓“安居”才能“乐业”。每月只需掏300元、付出20个小时的助老服务时间,就可轻松住进一套30平方米的“标间”。如此低廉的租房价码,足可吸引年轻一族的趋之若鹜,这可为破解年轻人的“租房难”困扰提供范例。
尽管老年人可以在养老院寻得同龄相聚,但“清一色”的白发族也同样难脱寂寞与伤感。正如朱燮永老人的袒露心迹:当初老伴不肯来养老院,理由就是“睁开眼睛全是老人”。如今有了年轻人的入住陪伴,就犹如为夕阳群体注入了一股生机勃勃的“朝气”,既可为老年人释怀“空巢”之惑,也有助老年人找到自己当年的年轻态。
更值得关注的是,在老年群体中“掺和”一些年轻人,有利于现代新知识、新技能的传播与普及,有利于两个不同群体的交流融合、各取所需、优势互补、共同受益。老年人可以在年轻人的陪伴下,消除寂寞、培养情趣、找到快乐。年轻人既可在服务老人的过程中尽显能耐、实现价值、得到历练,学会与老年群体和谐共处,传承好尊老敬老的中华美德,同时也可从老辈人身上感受胸襟、学到经验、补齐短板、提升境界,这对消除代沟、增进和谐、互帮互助大有好处。
也许有人担心,此举会不会因“鸟居雀巢”而挤占本已紧张的老年资源?这个问题不难解决。首先,“养老”的含义并非只有老有所依、老有所居的物质层面,更有老有所学、老有所乐等的精神慰藉,对于养老院来讲,即便是以让渡部分住房的成本换来老年群体的快乐,这种“质量”提升也是值得的。
其次,养老院实施“老少搭配”的杂居模式未尝不可。一些生活在小区里的居家养老者,其实也是要面对混龄群居的现状,既然“敬老换住宿”的志愿服务确有互助共赢的不错成效,何不干脆在养老院辟出一些面向年轻人的出租用房呢?这或许可以成为养老机构的一种新的建设模式。 (郑桂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