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论范文:中华文明孕育着丰富生态文化
在2019年上海公务员考试申论的备考中,写作是众多考生们要啃的硬骨头,上海公务员考试网专家建议考生们多看些申论范文,以便熟悉行文规则,以下范文供考生们参考。
更多2019年上海公务员考试复习技巧详见2019年上海公务员考试用书(免费赠送200+课时在线听课,2万道题在线刷题、200套真题在线模考)(点击订购)。
仔细研读下文>>>申论范文:中华文明孕育着丰富生态文化
仔细研读下文>>>申论范文:中华文明孕育着丰富生态文化
中华文明孕育着丰富生态文化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习近平同志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指出:“中华民族向来尊重自然、热爱自然,绵延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孕育着丰富的生态文化。”中华民族生态文化积淀丰厚、举世无双,已经深深融入我们的文化血脉。
中华民族在悠远文明历程中逐渐凝练出的天地人和谐统一的大生态观、大生命观,参天地赞化育的生生意识和“民胞物与”的生命关怀,是中华民族生态文化历史积淀中最为广泛而又精微的部分。这些历史积淀,既包括先哲关于天人关系的哲理思辨,也包括百姓的生态观念和自然知识;既包括农耕民族保护农业环境的经验技术,也包括游牧、渔猎民族爱护自然资源的习俗传统;既包括国家关于山林川泽管理、自然灾害防御、水土环境整治的法令制度和政策措施,也包括基层社会有关田土、山林、溪泉、渠堰利用与保护的族规、祖训、乡约等。它们承载着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丰富历史信息,充溢着好山乐水、热爱乡土田园的自然情感、生命情趣和家国情怀。
其一,自先秦而下,古贤始终将天地人视为不可分割的整体,构建了“三才”思想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天地人和万物按照一定的时空秩序不断因应、互动和演化,关系错综复杂又具内在统一性。古贤基于农业社会实践解说天地人的不同作用和相互关系:天行有常,地养有宜,万物各有其性;人的职责是顺天时、量地力、尽物性,“赞天地之化育”,辅佐天地成就“生生”大德。其中,既强调尊崇自然、顺应自然,又肯定人类参与天地化育的合理作为。
其二,参赞天地化育的生生意识蕴含着最深层的生命思考和生态伦理。所谓“生态”,可以解释为生命与生命、生命与各种环境要素之间的关系状态。中华民族自古崇尚好生之德,《易经》称“天地之大德曰生”。在先民的思想意识中,大千世界万物有情(有灵),不但人类、动物、植物有生命,山岳、河流、渊池、洞穴、土地等也都有生命,认识自然、对待环境皆以生命为本,崇尚和谐包容。《中庸》云:“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这既是一种思想境界,也是一种德性追求。这种生命关怀既不局限于自我,亦不独施于人类,而是“恩泽广及草木昆虫”。
其三,中华民族一直认为天地生养万物,故称“天父”“地母”;土地是生命的根本,故《管子》云:“地者,万物之本原,诸生之根莞也。”土地本身也是有生命的,需要不断滋养。所以,先民极重“养地”“养田”,世世代代不敢懈怠,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自然根基因此得到维护。令人赞叹的是,这一伟大成就乃是通过废物循环利用获得的。最晚在商朝,中国农民就开始积肥施肥。那时的人们已经知道人畜粪便及其他生产生活废物皆有“余气”,随意弃置则污秽不堪、恶臭难闻,用作肥料却能“变废为宝”“化恶为美”,得废物“余气相培”“地力可使长新壮”,配合多种经营,且能“相资以利用”“相继以生成”。
丰厚的生态文化积淀是中华民族的珍贵遗产,也是人类的共同财富。习近平同志反复强调:“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这些重要论断,是对中华传统生态文化的提炼和升华。我们要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指导下,系统整理中华传统生态文化,推动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充分发挥其促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作用。
(作者为南开大学中国生态环境史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 人民日报 》( 2018年08月02日 07 版)
点击分享此信息: